
乌克兰这是要干什么?泽连斯基最近深夜放话,说要开始对外卖武器了。
没错,一个正在打仗、急需军援的国家,现在居然要当起“军火商”。
这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背后却藏着基辅深深的无奈和一场豪赌。
外援靠不住了
今年,东部巴赫穆特地区的战况,那叫一个惨烈,炮弹跟流水一样消耗。
泽连斯基亲自去前线看了,回来脸色就不太好。他明白了,光指望外面输血,这条路走不长。
国际援助确实在减少,最近一下就少了四成多。
欧洲给的钱,大多是贷款,以后得还。
美国那边虽然是赠款,但总统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让援助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给的装备只够乌军需求的五分之一。
这就像给一个快渴死的人一小杯水,根本不解渴。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靠人不如靠己,乌克兰这是被逼上梁山了。
既然外部输血管越来越细,那就得自己造血。
泽连斯基政府推出了一个大计划:“与乌克兰一起构建”。
说白了,就是拉着欧洲伙伴一起在乌克兰建生产线,搞技术合作。
这套“三板斧”策略,就是要彻底改变局面。
第一斧,是开足马力搞生产。
数据很惊人,今年上半年炮弹产量,比2022年全年暴涨25倍。
巡航导弹产量也激增了八倍,无人机年产量更是冲着400万架去了。
现在乌军用的装备,超过一半(55%)都已经是“国产货”。
年底前,国产武器“顶半边天”的目标,看起来真不是吹牛。
拉着盟友一起干
第二斧,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乌克兰深知单打独斗不行,必须拉上国际伙伴。
德国和英国的军工巨头,已经开始在乌克兰建厂。
丹麦直接投钱,帮着生产急需的155毫米火炮。
荷兰更是豪掷1.27亿美元,跟乌克兰一起开发远程打击无人机。
英国还和乌克兰启动了“LYRA计划”,专门优化战场技术,让武器更好用。
这些欧洲国家也不是纯粹发善心。
像立陶宛和波兰这些邻国,天天看着俄罗斯心里发毛,也想借机买点经过实战检验、价格又划算的乌克兰武器。
德国通过援助,既巩固了影响力,也给自家企业拉了订单。
边造边卖循环起来
最关键的是第三斧:“边造边卖”。
这就是泽连斯基的精明之处。
生产线转起来了,钱从哪来?答案就是出口。
计划出口的主要是三样硬通货:近距离攻击无人机、防空系统和远程打击无人机。
当然,规矩定得很死:必须先满足自家前线,有富余的才能卖。
整个过程政府全程盯着,绝不影响战事。
爱沙尼亚已经表示有兴趣买乌克兰的导弹了。
乌克兰军工协会估算,这笔生意每年能带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税收。
这笔钱再投回生产,形成一个“造得好—卖得好—造得更多”的良性循环。
这盘棋下得稳吗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的骨感也不容忽视。
首先,俄罗斯的导弹可不是吃素的,乌克兰的军工厂随时都可能被炸。
其次,造高精尖的弹道导弹,缺钱也缺零件。
再者,欧洲伙伴的投资从签合同到产出武器,需要时间,但前线战火可等不了人。
国内也有争议,一边接受援助一边卖武器,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有点怪。
结语
说到底,乌克兰的这场军工转型,就是把前线的巨大压力,转化成了改革的巨大动力。
从被动接受援助,到主动下场造血,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战略转向。
巴赫穆特前线的士兵,或许很快就能用上管够的国产炮弹和无人机。
但这场豪赌能否真的扭转战局,最终还要看生产速度能不能跑赢战场消耗。
毕竟,在战争里,只有真正握在手里的武器,才算数。战局要不要变天,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258家场外配资名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