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本条承接《伤寒论》试解No.149(伤寒五六日...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及《伤寒论》试解No.341-《伤寒论》试解No.345的部分,重点强调鉴别太阳病内传至阴病(血虚证)与内传至阳明病(结胸证)的不同情况。前文已述,初始由(太阳)表证(伤寒),正气尚有余,但若过了5-6天,(五六日,太阳病内传少阳多在2-6天、传阳明多在5-7天或以上,因此5-6天优先考虑已内传,可参见《伤寒论》试解No.98;少阴表证内传往往在2-3天,内传到太阴里证多在4-5天或以上,因此6-7日优先考虑已内传,可参见《伤寒论》试解No.282),优先考虑是否已经内传阳明,此时若出现结胸证[注1]、实热证、腑实证、瘀热证等阳明病相关证型,说明已内传至阳明,则按照相应处理方面从阳明解(详见《伤寒论》总结(No.1-398)(Ver.1.00))。若此时未出现结胸等上述阳明病相关症状(不结胸),而是出现了腹部按压时有濡软状感觉(腹濡)[注2],提示有胃虚(可参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同时出现四肢厥冷(复厥者),但此时不能判断是内传少阳病心下痞证[注3]还是内传阴病所导致的四逆厥证;此时患者还有脉虚(脉虚)[注4],则可排除少阳病而考虑阴病所致,这种情况下应以救逆法而不可用下法,下法为误治(不可下),若患者表现为阴病范畴内津虚血虚/津脱血脱相关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腹软、厥冷、虚脉[注5]),考虑为阴病(血虚证),再以下法误下之,极易津血亡竭外脱而死(此亡血,下之死),治疗可考虑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注1]参见《伤寒论》试解No.124、《伤寒论》试解No.128、《伤寒论》试解No.131、《伤寒论》试解No.132、《伤寒论》试解No.133、《伤寒论》试解No.134、《伤寒论》试解No.135、《伤寒论》试解No.136、《伤寒论》试解No.138、《伤寒论》试解No.139、《伤寒论》试解No.149,均言及传入阳明病范畴的结胸证(心下痞满硬痛)。
[注2]参见《伤寒论》试解No.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伤寒论》试解No.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濡”在此表示“按压上去濡软的感觉”,提示病机并未结实。
[注3]少阳病范畴也可出现四逆证之四肢厥冷,可参见《伤寒论》试解No.318。
[注4]
【虚脉】
定义:浮取脉搏虽明显,但较软(比平脉和软脉更无力),中取沉取均明显无力
意义:1.正气虚衰;2.血脱(往往是气随血脱);3.阳虚(往往是阳、气皆虚);4.阴将枯竭(往往是气阴两虚);5.津虚(往往是气津两虚,或燥热伤津而津大亏);6.精亏。
[注5]参见《中医诊断学》:【血虚】面色淡白或萎黄,眼脸、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头晕,或见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脉细无力等。【血脱】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258家场外配资名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