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东局势一触即发,犹如一桶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光也因此汇聚于此。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发出了严正警告,称若美国对伊朗动手,势必会让原本就风起云涌的中东局势进一步失控,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与此同时,特朗普也向伊朗发出了所谓的“最后通牒”,要求伊朗无条件投降,并指示所有在德黑兰的美国公民立刻撤离。两件事如同重磅炸弹,进一步将全球局势推向了一个更加动荡的状态。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俄罗斯为何如此急于表态。6月13日,以色列F-35战机对伊朗的纳坦兹核设施进行了空袭,这一举动立刻让俄罗斯感到了极大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和伊朗在今年1月刚刚签署了一份为期20年的战略伙伴协议,这不仅是两国的政治合作,更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布局的重要一环。再加上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去年12月的倒台,如果伊朗在美国和以色列的压力下屈服,俄罗斯在中东的战略影响力将遭遇巨大的打击,几乎意味着被排除在这一地区的核心博弈之外。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强烈表示,以色列的空袭不仅加剧了中东局势,也使得世界距离核灾难的边缘更近了。她甚至用福岛核事故来警告全球,提醒大家核辐射的危害是没有国界的。
展开剩余77%从卫星图像来看,纳坦兹铀浓缩厂的离心机大厅已被摧毁,尽管伊朗政府声称没有发生核泄漏,但这次空袭无疑突破了核安全的“红线”。冲突爆发后,普京急忙与以色列和伊朗领导人通话,试图调解局势,然而两国并未显现出任何合作意愿。同时,美军30架KC-135加油机向欧洲飞行,且“尼米兹”号航母加速驶向波斯湾,这让俄罗斯意识到,局势已经超出了其掌控的范围。
转向美国方面,特朗普的操作同样让外界捉摸不透。6月17日,特朗普突然发布紧急指令,要求所有美国公民立即从德黑兰撤离,这一举动被中东问题专家普遍解读为美国可能即将对伊朗发动空袭的信号。而在前一天,他还在“空军一号”上对记者表示,如果伊朗对美军有任何挑衅,特朗普将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特朗普的目的显然并非单纯的威慑,其背后隐藏着政治和经济的考虑。一方面,他通过极限施压的手段,意图迫使伊朗完全放弃核计划和军事发展,这样他便能在2025年大选时,凭借“解决伊朗核问题的英雄”形象赢得更多选票。另一方面,若伊朗不妥协,一旦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遭到袭击,油价必然上涨,这也将有助于他在一些依赖能源产业的关键摇摆州获得选民支持。
另外,尽管美方宣称没有直接参与以色列6月13日的“狮子的力量”空袭,但实际上,美国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情报支持,还通过对伊朗防空系统的打击,帮助以色列战机成功突破防线,几乎充当了“幕后黑手”。特朗普在声明中既否认参与,又表示自己清楚袭击详情,这种言辞矛盾的表态,无疑让人质疑美国和以色列在此事中的深度合作关系。
全球最为担忧的,莫过于此次冲突可能引发的核灾难。以色列强调,其空袭伊朗核设施是为了防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甚至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声称,三年后,伊朗拥有的万枚导弹将能够摧毁以色列。然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显示,尽管伊朗拥有一定的浓缩铀存量,并且理论上能够制造9枚核弹,但迄今为止,伊朗并未突破将这些铀转化为核武器的关键技术门槛。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纳坦兹等被炸毁的核设施,它们本身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这些设施一旦遭受进一步的破坏或引发核泄漏,放射性尘埃可能随着季风飘散,蔓延至整个中东地区,给整个地区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此外,伊朗革命卫队已经向黎巴嫩真主党提供了弹道导弹,其中一部分还装备了脏弹头。若真打起来,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俄罗斯始终强调核灾难风险的原因所在。
在这场大国博弈中,每一方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战略考量。俄罗斯虽然公开在调解冲突,但其也在图谋自己的利益。油价每上涨10美元,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就能增加数百亿美元;如果美国将军事力量集中在中东,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压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前克里姆林宫顾问马克洛夫甚至直言,这场冲突或许能为俄罗斯争取到一段战略上的喘息机会。
至于特朗普,他则在选票与战争之间小心翼翼地平衡。通过默许以色列对伊朗进行空袭,并紧急叫停刺杀哈梅内伊的计划,特朗普一方面能够安抚国内反战情绪,另一方面也能避免油价暴涨对摇摆州选民产生不利影响。
以色列方面更是将国家命运寄托于这场冲突之上。内塔尼亚胡通过“狮子的力量”行动暂时缓解了国内政治压力,但如果无法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能力,以色列将不得不在未来的岁月中生活在伊朗导弹报复的阴影下。
发布于:天津市258家场外配资名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