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谈崩了。
朋友,你说得对,这场仗确实是必打无疑,而且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正在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推向一场难以避免的冲突。
这一切的伏笔,早在2025年5月的那场印巴空战中就已埋下。
当时,印度军方凌晨对巴基斯坦境内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发动军事打击,巴方随即强势反击,并称击落了多架印军战机。
这一仗,打出了巴基斯坦的信心,也让国际社会看清了其不容小觑的军事实力。
那么,为何说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之间必有一战呢?
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2025年10月底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那轮谈判的彻底破裂。
巴基斯坦新闻与广播部长阿陶拉·塔拉尔直接言明,此次对话“未能达成可行的解决方案”。
核心分歧在于,巴方坚决要求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对利用其领土活动的“巴基斯坦塔利班”等恐怖组织“采取明确且可核查的行动”,而阿方则被巴方指责为“屡次回避具体承诺,仅以模糊保证和程序性质疑作为回应”。
谈判桌上无法得到的,往往就会试图从战场上夺取。
这根刺,深深地扎在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咽喉上。
自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权以来,巴基斯坦多次遭遇主要归咎于巴基斯坦塔利班的袭击事件。
巴方指控该组织在阿境内获得庇护,这使得巴阿之间长达约2600公里、由英国殖民者划定的“杜兰线”边境,成了恐怖势力渗透的温床。
对巴基斯坦而言,这已不是邻国事务,而是关乎本国存亡的核心利益。
更让巴基斯坦无法容忍的是,阿富汗塔利班在外交上的一系列动作。
阿外长访问印度,双方恢复全面外交关系,这一动向被地区国家普遍解读为印度在印巴冲突受挫后,意图与阿富汗形成对巴的战略夹击。
这种行为,就相当于背刺!在巴基斯坦看来无异于一种背叛,也彻底点燃了冲突的引信。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在战胜印度后所获得的国内国际态势,为其采取强硬手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底气。
一方面,军事上的表现提振了国民信心,促成了国内各政治力量的罕见团结,民众对军队的支持度也显著回升。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的风向也发生了变化。
美国在此前的印巴危机中立场被普遍认为倾向于巴基斯坦,甚至重申了调解克什米尔问题的意愿,这无疑让巴基斯坦在外交上更加主动。
也难怪美国要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印度、对待巴基斯坦两国的态度,印度的在空战中的表现确实太逊了!
说到这里,就必须要回答最关键的问题:
这一切,为什么对中国是利好?
表面上看,邻国间的冲突会带来不稳定,但深究其里,这恰恰为中国推动解决长期困扰该地区的恐怖主义问题提供了历史性的战略契机。
中方的核心利益在于确保中巴经济走廊的绝对安全,并根除盘踞在巴阿边境、特别是威胁中国西部稳定的“东伊运”等恐怖势力的土壤。
在2025年9月的一次中俄巴伊四国外长会议上,四方达成的共识就明确强调,盘踞在阿富汗的“巴基斯坦塔利班”、“东伊运”等恐怖组织对本地区乃至全球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巴基斯坦若能在军事上对阿富汗塔利班施加足够压力,迫使其切断与各类恐怖组织的联系,将极大地有利于中国西部的安全稳定,这正是一种“以战促和”的局面。
此外,巴基斯坦的军事装备体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中国的密切合作。
巴空军在印巴冲突中依托中国战斗机及作战平台,对印空军造成了包括击落“阵风”战机在内的重大空中损失,全世界都知道了。
这波广告一炮打响,还引起了全球战略家的高度关注,就连东亚小霸王印尼也向中国斥巨资16亿美元采购歼-10。
未来任何形式的冲突或安全合作,都可能进一步密切中巴之间的军事协作,使中国在地区安全格局中的话语权得到实质性提升。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来了:
中国、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这四国如果组织联合反恐,能否最终扼杀战争于摇篮?
答案是,这是目前看来唯一且最可行的出路。
实际上,四方合作的机制已经存在。
2025年9月,第四次中俄巴伊四国外长阿富汗问题非正式会议召开,四方在联合声明中明确呼吁“扩大双多边反恐安全合作”,并“支持阿富汗综合施策打击恐怖主义,无差别瓦解消灭各类恐怖组织”。
这为四国联合反恐提供了初步的政治框架和共识基础。
但要真正将战争扼杀在摇篮里,这个四方反恐机制必须解决几个核心难题。
首要的就是必须迫使阿富汗塔利班在反恐问题上做出“可视、实质和可核”的举措,而不仅仅是口头保证。
这需要为其设计一条清晰的、可执行的行动路径,例如联合监督并瓦解恐怖分子训练营、切断其筹资和武器装备渠道。
其次,必须妥善平衡地区内各方的利益,尤其是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些竞争关系,确保反恐合作不偏离主线。最后,国际社会的支持至关重要。
四方可以共同敦促国际社会和捐助国向巴基斯坦、伊朗等接纳了大量阿富汗难民的国家提供“充分、可预见、定期、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以解决难民这一滋生不稳定的源头。
当前的局面,还是一场比较激烈的战略博弈。
巴基斯坦的战争威胁是真实的,其国防部长甚至扬言“仅需动用其全部武库中的一小部分,就能彻底摧毁塔利班政权”。
但这更是一种极限施压的手段,最终目的仍是把阿富汗塔利班逼回谈判桌,并拉入由中国主导的地区安全合作框架内。
对中国而言,这正是一个发挥关键斡旋者作用的绝佳时机。
一方面,中国与巴基斯坦是“铁杆朋友”,拥有无可替代的互信;
另一方面,中国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也保持着必要的沟通渠道。
这种独特的地位,使得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刀兵相见之前,铺设好最后一级台阶。
总而言之,战争的风险确实悬在头顶,但希望也同样存在。
这希望就在于四方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窗口,将反恐的共识转化为切实的行动。
对中国而言,成功调解此次危机,将不仅赢得一个更加稳定的西部边疆,更将在全新的欧亚地缘政治棋局中,落下至关重要的一子。
258家场外配资名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