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比64。
当现场大屏亮出这个比分时,我没鼓掌,也没喊,只是靠在沙发上笑了——那种“老子憋了好久的气终于出来”的笑。
去年季后赛,广东宏远被山西3-0干净利落地送走,那画面像一根鱼刺卡在嗓子眼,一年都没咽下去。
这回?
同一个对手,同样的主力班底,还不带外援,全是自己人硬磕过去,这剧情反转得比国产刑侦剧还解气。
其实比赛开头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上一场他们打得跟掉线了一样,传球慢半拍、跑位东倒西歪,让人怀疑是不是集体闹肠胃炎。
可这次哨声一响,就感觉节奏踩得死准,好像有人提前给他们灌了两瓶能量饮料似的。
张昊——名字看着温吞,球风却像按了加速键。
这场22分,全场最高,而且不是刷出来的。
他中距离稳到你会以为篮筐直径偷偷放大过;低位背身能顶退对方半步;三分偶尔来一下,还配个2+1收尾,就好像他有一个随时切换武器库的按钮。
有个镜头很美,他迎着刘传兴拔起跳投,高个子封到脸上来了,他连眉毛都懒得动一下,“唰”地进网,那股从容劲儿真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临场开挂。
说实话,以前他的犹豫肉眼可见,经常拿球愣两秒再决定要不要出手,现在完全变成4号位上的活络点,杜锋也敢放心多给他机会。
我一直觉得天赋只是入门票,真正让你留在舞台中央的是那些没人注意的小碰撞、小伤痛和日复一日该死又枯燥的训练,而张昊显然熬过来了。
徐杰拿13分,对面全程紧逼,可那小子的判断力还是在线,有几个关键篮板简直是在长人堆里偷鸡成功,看得替山西内线捏汗。
这让我想起去年总决赛那个经典画面:几双长臂乱舞中,一个小个突然把球揪走,然后顺势发动快攻——这种生存本能,是多年混战磨出的嗅觉。
而胡明轩缺阵时顶上的张文逸,也交出了16分,不花哨、不抢戏,就是默默补齐空档,把球队站稳住下来。
其他拼图角色也各司其职,比如焦泊乔、李文昊、王少杰,他们的数据可能不上热搜,但如果你盯细节,会发现广东锋线结构正在悄悄升级。
除了杜润旺,新来的国青主力王洪泽、小崔,再加上今天炸裂的张昊,这套组合放到新赛季,很可能直接帮球队甩掉去年的“软肋”标签。
这就是篮球圈最迷人的地方——进化往往静悄悄发生,然后某天,你才猛然发现:原来我们已经可以靠这个位置赢球了。
插一句最近的小插曲:广东全运U22男篮在长沙集训的时候,还顺便85-60干掉湖南师范大学队。
别忘了,这支年轻军团由广东、深圳、广州三家俱乐部拼凑而成,有杨溢、孙浩钦、徐昕这些未来几年可能接班的大孩子们。
一想到他们将来也许会坐进CBA中心舞台,我就有一种提前偷看未来彩排片段的刺激感。
回到今晚这杯“四大名酒”,战术思路并不复杂,却狠有效:速度提满格,每一次反击都尽量压缩山西回防时间;内线轮换果断,不给对方连续冲击机会;外线命中率虽然一般,但够用,因为目的就是耗光对手节奏。
当年输给山西,很大程度是陷进半场阵地战,如今反其道而行,用快攻撕口子,让对方喘不过气。
我甚至怀疑杜锋早就在心里编好了这一仗,要的不仅仅是一胜,更是一种心理暗示:“兄弟,我们翻篇了。”
心理层面的变化,比技战术调整更珍贵。
一旦经历惨败,人会习惯性怀疑自己到底还能不能赢回来。
所以最后一分钟,当比分彻底锁定的时候,看台上那种释然表情特别真——不仅仅是松口气,而是一份确认感。
而这种东西,将潜移默化影响之后每一次选择,是冒险杀进去还是稳妥传出去,都取决于有没有信心撑腰。
有人爱调侃:“预热阶段嘛,看破不说破。”
但我始终觉得,这类邀请赛恰恰适合检验细节,没有积分压力,可以试错,也可以看看谁是真正扛事的人。
如果今晚这样的执行力延续到联赛,那么苦主名单恐怕真的要改写,到时候剧情说不好还能演成宿敌系列大片,一追十年不过瘾那种。
所以,下次看到广东遇山西,你最好先别算比分,把目光挂在那个叫张昊的小伙身上。
他要是继续保持今晚这种火候,说不定整个系列都会因为他拐弯。
而结局?
等下一次交锋揭晓吧。
不过私心讲,我希望届时能来点更疯狂的桥段,比如双方最后一分钟互爆三分,把解说员吓出颤音,让观众席掀起来波浪,那才叫爽啊。
258家场外配资名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