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烙画手工艺人沿着线稿在葫芦上烫烙纹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肖凡 唐三琦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肖凡
通讯员张卉
9月10日,在浦口区不老居民俗文化体验馆里,葫芦烙画手工艺人朱威宇伏在案前,一手扶着一个圆形葫芦,另一只手拿着烙画笔,沿着线稿在葫芦上烫烙纹路,专注又仔细。
葫芦谐音“福禄”,是中国吉祥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葫芦制作技艺有彩绘、大漆、编绳、墨刻、烙画、掐丝等六大核心工艺,朱威宇正是通过烙画技艺,用葫芦制作“福禄足球”钥匙扣。该作品成为“苏超”第二批特许商品亮相赛场,给绿茵场上奔跑的球员添“福”助威。
早在“苏超”战火刚刚点燃时,不老居的手工艺人们便萌生了一个念头——在象征福寿的寿桃葫芦上烙刻一颗跃动的足球,让“福禄”的吉祥祝福与足球的激情碰撞交融。“寿桃葫芦本身就是近球形,与足球形状相似,‘苏超’是大家很关注的赛事,是全民运动,大家想把身体健康的寓意带给‘苏超’。”朱威宇说。
创意的落地充满挑战,攻坚克难的主力军是朱威宇、朱兴玲、李明昕、陈江芳等一批“95后”“00后”手工艺人,他们用青春的热情与智慧,在小小的葫芦上实现“破门得分”。
朱威宇告诉记者,初期他们筛选了一批品相圆润的寿桃葫芦,用铅笔在葫芦上打线稿,画出足球的纹路。在最重要的烙画环节,用高温烫烙勾勒线条,使其在葫芦上灵动呈现。填色时特别要注意温度的把控,团队在无数次试验中摸索总结出经验,以低温反复渲染,每烙一次就加深一层颜色,直至显现为黑色,大约需要一笔一画叠加5至6次。“此外,曲面作画也是难度很高的,只能耐心旋转球面慢慢勾画,因此烙画一颗足球大约要3小时甚至更久,团队每天只能烙画十余个足球。”他说。
烙画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打磨、固色、穿孔、加固、编绳等工序。每个挂绳随机搭配珍珠、玉石、火山石、橄榄核等配饰。值得一提的是,流苏的股线选用与绿茵场相近的“千里江山”配色,青绿主色中点缀多样彩色,灵动又文雅。
不老居依托浦口区葫芦画非遗大师工作室,以葫芦为载体,打造浦口本土吉祥文化,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找到新切入点,也为浦口文旅产业增添一抹亮丽色彩。“我们将现代设计元素与葫芦工艺技术融合,推动葫芦画非遗品牌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使其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兼具实用功能。”不老居民俗文化体验馆馆长徐仁萍说。
258家场外配资名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