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扩张能掩盖四川银行背后的隐疾吗?)
一家运营并不稳固的银行,竟然迈开了并购的步子。
近日,四川银行宣布入股长城华西银行40.92%股权,使其并表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元。
然而,这一扩张动作背后,却暗藏多重风险:内控管理漏洞频现、资本充足率持续下滑、房地产业不良贷款高企。
在自身经营压力未消的情况下,四川银行为何仍要“吞下”长城华西银行四成股权,这一决策是否合理? 它会给银行后续发展带来怎样的隐患?
规模驱动还是风险博弈?
四川银行成立于2020年,由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和凉山州商业银行合并组建,是四川省首家省级法人城商行。成立仅四年,其资产规模已突破4300亿元。
此次入股长城华西银行,或许是四川银行想要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影响力,并借助长城华西银行在德阳等地的网点布局,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举动。
只是,长城华西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截至2024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达1.8%,资本充足率仅为11.2%,两项关键指标均显著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关注类贷款占比高达25%,房地产相关贷款风险敞口较大,这些都可能在未来转化为实际不良资产,进一步恶化资产质量。
面对这样一个经营承压的并购标的,四川银行仍选择此时入股,其背后估计有着更重要的战略考量。
作为省内唯一的省级法人城商行,四川银行肩负着化解区域金融风险、优化地方金融布局的使命。长城华西银行作为德阳等地的重要金融机构,其稳定运营关系到区域金融安全,地方政府可能推动此次并购以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同时,这也是四川银行落实省级金控平台战略的关键举措,通过并购快速完成在全省的网点布局。
就银行自身发展而言,规模扩张的诉求同样不可忽视。在城商行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资产规模直接关系到市场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通过此次并购,四川银行资产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不仅能够跻身中型城商行前列,更能显著提升其在同业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能力。
特别是在当前银行业分化加剧的形势下,"做大做强"已成为区域性银行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或许解释了四川银行在明知风险的情况下仍坚持收购的深层动机。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交易可能蕴含着难得的低价收购机会。作为长城华西银行大股东的中国长城资产正持续推进"回归主业"战略,非核心金融资产的处置势在必行。在市场环境低迷的背景下,四川银行很可能以较低估值获得控股权,实现低成本扩张。
但这种"抄底"策略也伴随着巨大风险。若被收购方资产质量持续恶化,不仅无法实现协同效应,反而会拖累四川银行自身的经营指标,甚至引发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下滑的连锁反应。如何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有效管控风险,将成为考验四川银行管理智慧的重要课题。
管理漏洞如何威胁战略扩张?
并立4年,四川银行频繁暴露内控缺陷。2025年5月,达州分行因反洗钱系统失效被处以41.7万元罚款,监管通报直指其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形同虚设,暴露出基层机构合规意识淡薄的问题。
更严重的是,四川银行原副行长杨朝晖因严重违纪违法于2025年1月被"双开"并移送司法,其利用分管信贷审批等职权在企业贷款、债务重组等领域谋取私利,收受巨额财物,暴露出该行在高管监督和信贷风控方面的重大漏洞。
作为城商行合并重组过程中的典型腐败案例,该事件不仅促使四川银行启动全面合规整顿,更引发监管对省级银行扩张过程中治理能力的关注,对其市场声誉和资本补充计划造成负面影响,凸显了金融机构在快速发展与廉政建设之间平衡的重要性。
这些管理短板将直接制约对长城华西银行的整合成效。一方面,四川银行自身尚不健全的风控体系,难以有效识别和化解被收购方高达1.8%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两家机构在信贷文化、操作流程上的差异,可能产生"风险叠加效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城华西银行在德阳等地的政企客户关系复杂,若不能建立有效的并表管理机制,极易形成新的风险盲区。
持续的内控失范正在消耗监管信任。在"严监管"常态化的背景下,四川银行若在并购后继续出现重大合规瑕疵,可能面临监管评级下调、业务准入限制等惩戒措施。
更严峻的是,高管腐败案件带来的声誉损害,已影响其在同业市场的融资成本,2024年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利差较同类机构高出35个基点,这种"声誉溢价"将长期抬升其资金成本。
被消耗的资本如何化解坏账危机?
尽管四川银行当前资本充足率,仍高于监管要求,但其核心指标已连续三年呈现"陡坡式"下滑:资本充足率从2022年的18.60%降至2024年的15.26%,一级资本充足率同期由17.40%跌至12.28%。
这种恶化趋势反映出一个残酷现实。通过并购实现的规模增长正在快速消耗资本储备。在并表长城华西银行后,其风险加权资产将激增40%以上,而该被收购方12.5%的资本充足率本就低于四川银行现有水平。若不能及时补充核心资本,未来任何资产质量波动都可能触发监管预警线。
更为严峻的是四川银行的不良率。截至2024年末,四川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不良率高达7.41%,远超城商行3.5%的平均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其关注类贷款占比达35.23%,意味着每3笔房地产贷款中就有1笔存在潜在违约风险。
这种资产质量结构在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的背景下尤为脆弱,一旦房企现金流进一步恶化,关注类贷款很可能大规模转化为不良资产,导致拨备覆盖率从当前的317%快速下滑。
即将并入的长城华西银行可能加剧这一风险敞口。虽然该行尚未详细披露房地产贷款数据,但其2024年1.8%的整体不良率已高于四川银行,且德阳、绵阳等地区的商业地产去化周期长达36个月以上。
两家银行合并后,房地产风险敞口可能突破800亿元,相当于银行净资产的2倍以上。这种风险集中度过高的资产结构,将使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水平直接受制于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
扩张须与风控并重的平衡之道
四川银行此次并购长城华西银行的战略举措,表面上看是快速实现规模跃升的有效路径,但深层次上面临着发展与风控的多重考验。
短期来看,通过并购实现资产规模新突破,确实能够显著提升市场地位和融资能力,但长期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这要求银行必须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同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避免陷入"大而不强"的发展陷阱。
首先,内控体系的升级改造是当务之急。合并后的机构规模扩大、业务复杂度提升,原有的管理框架可能难以适应。银行需要建立覆盖全省的标准化内控体系,特别要加强对新并入机构的合规管理。
其次,资本补充计划必须提上日程。随着风险加权资产的快速增加,银行需要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发行资本债券等多种渠道补充资本,确保资本充足率保持在安全水平。
最后,房地产风险的管控尤为关键,需要建立行业集中度预警机制,严格控制新增房地产贷款投放。
如果忽视这些风险因素,并购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管理混乱可能导致操作风险事件频发;资本不足会限制业务发展空间;房地产坏账激增更会直接侵蚀利润。这些风险相互交织,可能形成"风险共振",最终抵消规模扩张带来的正面效应。近年来部分中小银行激进扩张后陷入困境的案例,正是前车之鉴。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需要重点关注几个核心指标:一是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变动趋势,二是房地产不良贷款的处置进展,三是两家机构业务整合的实际成效。
这些指标将直接反映并购战略的执行效果,也是判断四川银行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只有在规模增长的同时确保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同步提升,这次并购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258家场外配资名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