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内塔尼亚胡公开宣布,“以色列空军需要更大的在伊朗领空的行动自由”。这一言论不仅是借助F-35I隐身战机深入伊朗防空网的技术威慑,更是暴露了以色列渴望将当前的“临时制空权”转变为长期战略优势的军事野心。
在德黑兰的夜空中,以色列空军的战机持续轰炸伊朗的核设施和指挥中枢,而伊朗则进行猛烈反击,几乎每天发射200枚导弹进行报复。双方在这场“斩首行动”与“饱和打击”的死亡循环中纠缠不休,彼此的伤害也日益加深,仿佛进入了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
当特朗普宣布美国军队将很快介入,且中国已开始紧急撤侨,俄罗斯则在密闭的会议室里权衡是否“介入”时,局势正因领空控制权这一根源问题而变得越来越危险。这场充满生死较量的博弈正在缓慢地将中东推向新的地缘政治深渊,威胁着全球局势的稳定。
所谓的“领空控制”,本质上是以色列对伊朗实施的一种精密战略封锁。摧毁伊朗现有的防空体系只是表面目标,真正的意图在于通过F-35I在伊朗上空进行极具挑衅性的“空中展示”,用投弃副油箱等手段制造心理威慑,并将这一威慑与物理打击相结合,迫使伊朗军民的战争意志渐渐崩溃。
在美以两国精准情报支持下,摩萨德特工成功入侵伊朗防空网络,利用电磁压制与情报误导手段,诱使伊朗革命卫队的高层汇聚一堂,最终实现了对其核心指挥层的致命打击。
展开剩余75%毫无疑问,近期以色列对伊朗军事目标的空袭精准度,充分展现了以色列在技术上超越伊朗的绝对优势,以及以色列日益膨胀的战略野心。
正如俗话所说,“打蛇打七寸”,以色列的F-35I战机几乎能在伊朗部署的S-300防空系统中自由穿行,这使得以色列在打击目标时拥有了极大的操作空间。与此同时,南帕尔斯气田的爆炸火光与坎甘港口的瘫痪,犹如为伊朗脆弱的能源命脉敲响了警钟,象征着伊朗随时可能面临灾难。
内塔尼亚胡之所以敢高调宣布扩大在伊朗领空的作战自由,正是因为以色列空军实施了一种“高频次区域打击”战术。这种战术要求以色列空军将大量战机集中出击,在一天内对伊朗某个特定省份发动多轮突袭,使得伊朗不得不将防空预警时间压缩至2-3分钟。这种战术不仅使伊朗疲于应对,还迫使其逐步放弃对领空的控制权。
眼看着以色列越发肆无忌惮,伊朗革命卫队表示将用3000枚导弹进行回击。然而,考虑到伊朗的资源逐渐枯竭,这一回应的实际效果仍值得商榷。
然而,在这场伊以冲突中,真正的危险点不在陆地,而是在地中海的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威胁封锁该海峡的言论,正在加剧美国出兵的压力。尽管6月19日伊朗以价值2100万美元的5枚导弹击中以色列约8400万美元的拦截弹,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这种小胜并不能改变大局。美以的联合制裁正在限制伊朗的导弹产能,波斯雄狮正被一步步推向资源耗尽的绝境。
在伊以冲突爆发前,美国一直在与伊朗玩着一场“双重游戏”,这既是能源霸权的需要,也是选举政治的产物。特朗普一方面通过鲁比奥公开否认美军将介入空袭,另一方面却秘密将原本计划援助乌克兰的防空系统转交给以色列。这种两面派的行为反映出美国的核心利益——不管伊朗是否被击败,霍尔木兹海峡的控制权必须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这对美国恢复全球能源定价权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冲突的加剧,伊朗已经做好了与美国彻底决裂的准备。它的反制手段非常简单:将数千枚智能水雷布置在霍尔木兹海峡的东侧航道。一旦成功封锁72小时,全球“美元-石油体系”的根基将面临动摇的风险。
面对伊朗的威胁,特朗普终于按捺不住,决定下令发动空袭,并预计两周内就会实施。与美军急迫的态度不同,中国则保持了相对冷静的中立立场,继续推动和平解决进程。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积极与伊朗、以色列的外交部长沟通,并联合阿曼、埃及等国推动停火谈判。然而,中国的撤侨行动却暗示了对局势恶化的预期,冲突升级几乎已成定局,未来的局势仍然无法预料。
美国即将介入,全球大国的博弈也在加剧。而在被乌克兰战争困扰的俄罗斯,其外交策略则显得尤为小心。普京表面上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为”,实则借此机会与美以两国领导人进行紧急对话,评估伊朗政权能承受的极限。他们的底线非常明确——绝不允许伊朗政权崩溃,因为这将导致中东亲俄阵线的崩溃。然而,俄罗斯并不想与美国正面冲突,毕竟它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应对乌克兰问题。
伊以冲突的最终走向,将取决于美中俄三国的战略博弈。如果大国能够克服分歧,共同推动和平,那么或许可以让伊朗暂停铀浓缩,迫使内塔尼亚胡压下强硬派的声音。然而,这种和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前,伊以冲突已经陷入“打不赢、谈不成”的死局,无论是以色列,还是伊朗,都难以承受这种持久消耗。
对所有相关方来说,这场冲突所带来的灾难深远,无论是对伊朗、以色列,还是其他国家,最终都将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核阴影笼罩下,谁也不能称得上真正的赢家。
发布于:天津市258家场外配资名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