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地时间7月29日深夜,泰国和柬埔寨这对“老冤家”再次让东南亚局势升温。明明刚签署“立刻且无条件”的停火协议,转眼间就传来一方指责另一方“夜袭”的通报。从28日深夜协议生效,到29日清晨的“多地遭袭”,中间不到几个小时——这场停火,看起来更像一纸外交作秀,而非真正的战争终止信号。
泰国军方表示,柬埔寨军队在夜间至清晨期间对边境多处地点发动攻击,迫使泰方被动反击。而柬方则在新闻发布会上自信满满地宣称,双方从凌晨0时起已全面停火,边境恢复平静。两个版本,两种语境,仿佛不是发生在同一条边境线上。如果说“交火”尚可争议,那么“是否有子弹飞过”这种客观事实,也能被两国军方分别塑造出完全相反的舆情效果,这恰恰说明一个事实:这场停火协议,并没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没有经过实质性的危机缓解过程。
国际社会对这场泰柬边境危机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其他热点,但这不代表其影响力可以被低估。柬泰边境历来是东南亚地缘敏感地带之一,从历史遗留的寺庙主权争议,到难民营与军火走私问题,再到地方军阀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控制力博弈,这条边境线早已不是简单的国家之间划界问题,更牵涉着族群、经济、资源与主权的多重纠葛。 一个突发的冲突点,足以点燃积怨已久的烈火,而一纸草率的停火协议,不仅无法扑灭火星,反而容易制造更大的爆点。
展开剩余65%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调停的主角是马来西亚。作为地区大国之一,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出面主持了双方谈判,成功让两国签下停火协议。这在外交上无疑是一记得分,但从结果看,停火协议的“纸面胜利”远远超过了实际效果。原因何在?因为当前东南亚地区安全机制依旧依赖双边会谈与多边礼仪框架,而缺乏真正的监督、惩戒与危机干预机制。哪怕签署了停火协议,谁来验证是否执行?边境战地瞬息万变,一方可以用“自卫反击”掩盖挑衅,另一方可以用“恶意抹黑”掩盖失控,所有争端最终都只能落回老套路:互相指责、闭门会谈、再签协议、再撕协议。
问题还不止于此。 目前泰国正处于军政权力微妙调整期,新旧派系的角力仍在延续,军方在边境事务上的主导地位未见削弱;而柬埔寨则刚刚完成政治权力交接,洪森退位、洪马内上台,这一轮政治过渡使得军队需要通过对外展示力量来确保其在国家事务中的话语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边境冲突既是地区性偶发摩擦,也可能被内部政治力量当作巩固权力、塑造民族主义的工具。这才是此次“停火协议”迅速破裂的根源:和平,并不是双方真正优先追求的目标。
回顾历史,泰柬之间类似的小规模冲突屡见不鲜,但每一次都以“局势恢复平静”来收场,最终不了了之。这种“和平—冲突—调停—再冲突”的循环模式已经形成政治惯性,只要没有真正的第三方力量监督,只要缺乏对违约方的明确惩戒条款,这种模式就会一次次上演。东盟内部虽然强调“非干涉”原则,但眼下的“非干涉”更像是“不作为”,对真正的地区安全贡献极为有限。
当停火协议成为某种象征意义的“仪式外交”,当冲突双方依然以军事行动作为传递政治意志的常规工具,和平谈判便失去了应有的分量。8月4日双方即将再次举行边境联合委员会会议,但这次会议会否再次变成无实质结果的“公关场”,恐怕连主持会议的柬方自己都心中无数。 局势的真正平静,不在于纸面协议是否签署,而在于实地枪炮是否真正沉默;和平的关键,不在于媒体前如何握手,而在于边境军营是否换上了真正的防御姿态而非蓄势待发的攻势。
在信息高度透明、地缘博弈持续升温的当下,任何局部冲突都不再是“内政”问题。泰柬边境这场冲突是否真的结束,国际社会不能只听一方的发言稿或另一方的通报,而应关注事实、调查真相,并思考:东南亚的和平稳定,是否还要靠脆弱的口头协议支撑?还是应该尽快构建真正具有约束力和执行力的区域安全架构?
当冲突成为某些政府和军方眼中有用的“话语权工具”时,我们就必须对和平之名下隐藏的暴力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再多的协议文字,也掩盖不了枪响之后流出的血。
发布于:江苏省258家场外配资名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